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园腹地,寻觅波澜壮阔的史前湖湘。

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湖南。
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

1995年秋天,玉蟾岩的第二次发掘中又发现了两粒稻谷颗粒。考古人员发现,玉蟾岩的稻谷颗粒与野生稻颗粒相比,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异,呈现出大颗粒型。玉蟾岩的水稻兼具了野生稻、粳稻、籼稻三种稻的混合特点,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这是先民们最早的干涉野生稻的变异方向的选择。
这种有意识地栽培,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它让人类慢慢地离开了幽深的洞穴,走向了开阔的旷野,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此时,湖湘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也踏上了驯化水稻的伟大征程。他们播下稻种,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寻找规律。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就这样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责编:许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年“农商银行杯”职工篮球赛开幕 梁志平宣布开赛
梁志平赴三道坑镇督导检查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
九届县人民政府2025年第十三次常务会召开 梁元和主持
全县2025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项目建设年”活动讲评、市对县年度考核工作调度会召开
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梁志平主持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全力以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大盛会”活动奖励激励大会召开
梁志平带队调研农特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项目工作并主持召开调度会议
下载APP
分享到